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院士捐资150万设立奖学金!他们,都来自华农53届!

“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4月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会议室内,已有88岁高龄的郑儒永院士微笑着说。当日,她与老伴黄河研究员,携手走进中国科学院,一起将毕生的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


 真菌学家郑儒永:她,来自华农 

郑儒永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她还是华南农业大学校友,是华农培养的12位院士中的唯一一位女院士。

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植保系后,她放弃了出国的机会,选择服从分配。有人说她这样的做法很傻,但是郑儒永院士说:“总觉得在刚刚解放、国家最需要建设人才的时候出国,像个逃兵跑掉一样。”

年轻时的郑儒永

因为不愿意做“逃兵”,她选择留在了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科研硕果累累。她曾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时至今日,她的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郑儒永院士与黄河研究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干,就是66年。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都不能阻止她在显微镜前忘我地工作。73岁以后,脊柱上的2根钢柱,9颗钢钉见证了她后来15年的科研生涯。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没有子女,他们二老一起走过的人生岁月,几乎全部都献给了科研工作。

  

布衣院士:倾其一生为华农

同样一生节俭朴素,将钱财视为身外之物的,还有我校老校长、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卢永根院士。

卢永根与郑儒永同为华南农学院1953届的学生。

卢永根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53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就留在母校任教。他一生致力于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并逐步深入拓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他师从丁颖院士,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成功地培育出了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3月14日,87岁高龄的卢永根院士与夫人徐雪宾教授在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将多年积蓄800多万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院士这样说。

 

昆虫学家:燃烧生命到最后一刻


与郑儒永院士、卢永根院士同届的,还有一位院士。

昆虫学家庞雄飞院士。

他本科从华农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赵善欢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研究生。1959年,他获得苏联副博士学位回国数月后,在丁颖院士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广东,在华南农学院执教。

在华农工作数十年,庞雄飞院士一直坚持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文革动乱十年,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他想尽办法,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技术骨干;改革开放后,庞雄飞院士废寝忘食,带领昆虫学科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使昆虫学科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3月25日,庞雄飞因病不幸去世。庞雄飞院士一生热爱祖国,专注于昆虫学科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昆虫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便是在病重期间仍然惦记着教学科研工作,奉献自己的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令人动容。

 


1953年毕业于华农的这三位院士,生活上他们勤俭节约,学术上他们严谨治学、孜孜追求。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将自己一生的青春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其学术风范、品行德容,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华农精神,华农人精神品格,正在于此。

向这一群无私奉献的华农人致敬!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官微往期推送

整理 | 新媒体工作室 冯潇慧 陈芹

微信编辑|谢韩

责任编辑|方玮 谢韩


这,就是华农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